台灣貴為半導體產業王國,大家對常見半導體「矽」自然耳熟能詳,然而為什麼「矽」(silicon)在中國大陸被翻譯為一個讀音全然不合的「硅」
本篇源自回應他人文章,說明為什麼「silicon」為什麼被翻譯成硅
那來講講八卦吧~
一開始幫各個元素取名,其實很多都
(x)抄襲 (o)致敬日本 翻譯
畢竟日本西化的早,很多西方科學專有名詞,都是日本先翻譯的。
日本翻譯silicon叫做珪,發音Ke i,耶?你說也不對啊,且聽我道來
珪是由宇田川榕庵的《舍密開宗》首先以「珪土」作為其翻譯的。而該書又翻譯自「荷蘭語」,當時荷蘭語翻譯矽為「keiaarde」,是「keisteen-aarde」(燧石土)的縮略。
所以發音一開始是Kei,這個至今在日本也是一樣。之前出差,有跟一個日本同事講到半導體產業,聽到他一直念「ke i」,還在想那到底是什麼XD
那傳到清朝呢?當時就致敬一下日本,要用 珪
但當時清朝翻譯元素,基本原則就是
「金屬元素一律金部、非金屬元素一律石部」慣例,因此就有硅這個翻譯。
(再來個小八卦:
有另一說是,當時要用畦(讀音西)這個字,轉石部而來。 然而個人覺得這一說有點牽強, 只是想淡化自己抄襲別人翻譯而已XD)
總之硅這個翻譯很早就存在,但俗話說得好
「我不是桂 是gay」(銀魂梗)
這個讀音就是不對呀!於是到了民國時期,採用矽這個翻譯
這來自清朝徐壽在1871年出版的《化學鑑原》中,「矽」的翻譯
後來在1933年公布「化學命名原則」,正式就採用「矽」這個翻譯還說「Silicon舊譯一作硅,一作矽,硅由日名珪素孳演而成,因爲固體 ,故改王旁爲石;於義旣無可取,不如用諧聲之矽。」
這邊就勇敢承認抄襲~~
打臉前面那個「我們沒有抄,是畦(讀音西)這個字,轉石部而來」到台灣後就持續用這個翻譯。
至於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呢?
其實當時的確開了化學命名大會,當時真的是矽、硅兩派都有。
最後用硅這個翻譯,當時理由是用矽與「硒、錫」等不易分辨。
但要普及後也是1957年的事情了,有趣的是民間還是保留許多翻譯為矽的用法。這邊就不評判兩種翻譯哪個好了~
純粹聊八卦,硅就是日本漢字轉來的翻譯,也不是誰發明的,通通都是東非人後代發明的!如此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