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.jpg

最近發佈於《自然·地球科學》(Nature Geoscience)的一篇論文說明,大氣中的氦3(氦的同位素),可能比想像高(新聞連結)。因此就很多人以為,能成為新能源、甚至台灣缺電的救星。但實際上原論文講得並不是氦3含量高這回事,是故本篇回應

 

這篇新聞蠻多地方寫有點問題的,居然可以快推爆,還在那邊「我想得也一樣」 因此來貢獻一些自己知識

懶得看的可以直接跳結論

1.這篇論文是採集大氣中,研究He-4在大氣層中的含量,發現He-4含量  的確在上升(39+-3 billion mol per year)。  推測可能是由於石油燃燒有關。

  因為石油燃燒過程會產生He,而可能就造成He4含量上升

2.以此為前提、去看過往研究,發現He-3和He-4比例可能是相等的。因此推測He-3在大氣中的含量比原本想像還豐富。  結論其實是:認為前評估同位素方法可能還要修正

  並沒有直接說He-3含量就是比較豐富,這沒科學證據證明


3.文中提到氦-3」是核融合最理想的燃料,這句話其實不怎正確。
  也是我回這一篇的主因

  目前主流的核融合方式為

  氘+氚→氦+中子
  D-T -> 4He + n

  這過程會產生中子,但其實也沒啥大礙,甚至能助長氚增植。  很多材料都能吸收中子,核分裂必產生中子,早就有一堆材料被開發出來吸收中子。

  只是這個吸收中子會污染很多材料,但輻射量很低就是。

  然而考慮目前技術,融合氘跟氚還是最省成本的、反應溫度最低,產生的中子也絕對可控。因此還是目前核融合研究的最主流。


4.另外還有一組核融合反應值得注意
  氘 + 氘 -> 氦 + 中子
  D-D -> T + p -> 3He + n

  這一組反應之所以受歡迎原因是,氚則數量很稀少,成本很高。無法直接當永續能源,但是海水中提煉出氘成本非常低 、且藏量豐富。

  因此即便原本那篇研究,能證明大氣中的He-3含量豐富,也是不如這一組厲害,因為氘才是真的更加普遍的資源。而且從海水提煉、跟從大氣提煉,難度不是一個等級的。

  但看似應該更低成本的核融合反應,當然還是有代價,用氘+氘,產生反應,比起氘+氚,需要  更高的溫度(30倍能量密封性),且產生的能量也比氘+氚少68倍

5.最後就是這一篇提到的He-3

  反應式為:
  氘 + 氦3 -> 氦4 + 質子
  D + 3 He -> 4 He + p

  由於質子有電磁性,可以在電磁場內簡單控制,所以新聞才聲稱看起來是個「最理想核融合資源」

  但等等,這一組核融合的所需的反應溫度更高了!而且產生能量也更低。真要說中子危害的話,其實你要注意這反應式裡面有氘的參與,這個反應溫度,仍然會使氘發生上一點說的核融合反應進而產生中子,只是「理論上會更少」,但簡直可以說就是個實驗室內自high用的。

由上述可得幾個結論:

a.原報導中的論文,其實沒有證明大氣中的氦-3濃度更高。

b.即使能證明氦-3濃度更高,提煉成本還是遠遠不如從大海中提煉氘。

c.即便真的能提煉出氦-3,反應溫度比主流的「氘+氚」高超多檔次且產生能量更少,因此別說商轉研究,目前連出實驗室都難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核融合 缺電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