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xresdefault.jpg
項羽本紀整篇,都記載著項羽的強大之處,年輕時候就能「破釜沈舟」,以寡敵眾打贏鉅鹿之戰。即使到死前,都還能「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」。
 
但綜觀項羽走向死亡的記錄,卻有一段極度令人匪夷所思的段落:「 項王至陰陵,迷失道,問一田父,田父紿曰「左」。左,乃陷大澤中。
 
這一段白話文是說:項羽打了敗仗,來到陰陵這裡,理論上這邊已經算他地盤了,結果迷路了。問了一個田父(農夫),結果田父居然騙他(紿 這個字就是騙的意思):往左。使項羽軍隊陷入沼澤,對於被追殺的局面,更是雪上加霜。
 
問題來了~司馬遷為什麼要特別描寫這一段「近乎野史」的記錄??一來田父完全不得其名,你可以想像他就是路人甲,那既然是路人甲,何必要騙項羽呢?更奇妙的是,既然這是個「路人甲」的故事,說是鄉野傳奇也不為過,為什麼司馬遷要特別將之寫到史記裡面呢?
在這邊假想幾個答案:
1.表示項羽真的不得人心,導致最後連個路人甲都巴不得他滅亡,於是騙他
2.其實這個路人甲是個找得到名字的人(這個論點,你找中國網站,找得到田父名字喔XD),他是劉邦奸詐的臥底,當然要落井下石啦!但基於各種理  由,這個人名字已經失去考據。
 
 
在這邊歷史大師,白博士給了蠻精闢的答案,看看他怎麼分析的:
 
田父的故事有幾種解釋
1、項羽就是衰,問路都會遇到報錯路的(命運問題)
2、田父希望亂世趕緊結束,藉由欺騙項羽加速楚軍滅亡(意識形態問題)
3、田父其實是劉邦派來故意騙人的楚奸(臥底)
4、田父被劉邦收買了(背叛者)
 
這幾種解釋其實都說得通,以命運問題來說,司馬遷寫楚漢相爭,多次提到劉邦有天命,而項羽是天亡我也。(項羽對江東父老說:「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,身七十餘戰,所當者破,所擊者服,未嘗敗北,遂霸有天下。然今卒困於此,此天之亡我,非戰之罪也。今日固決死,願為諸君快戰,必三勝之,為諸君潰圍,斬將,刈旗,令諸君知天亡我,非戰之罪也。」)
 
3,4都遇到同一個問題,就是項羽不得人心,這點司馬遷也多次提到。(補充:可發現劉邦雖平庸,但智將有張良、陳平。將才有韓信、彭越。武士有樊噲,根本明星隊齊聚。反觀項羽,整篇項羽本紀把項羽寫得超威武,可是從頭到尾都沒啥人幫他)
 
2是最單純的解釋,但相對之下,也是比較欠缺司馬遷筆法的一種。
 
如果綜合史記所有內容來看,重點恐怕是項羽的心:在楚漢相爭中,項羽雖然比較強,卻一直遇到同樣的問題:
 
1、被劉邦欺騙
說好天下共同滅秦,卻"偷跑"入關接受投降 。
鴻門宴說好關中地隨項羽處置,不會出關 。
說好拿到關中就停手
說好以鴻溝為界卻追擊
 
2、手下背叛
韓信(當時是小咖)
陳平(劉邦攻佔彭城後倒戈)
黥布(劉邦輸一屁股後倒戈)
范增(其實沒有)
其他受項羽封的諸侯王
 
而項羽一直到死,都無法理解為何會如此(我各方面都比劉邦強,為何你們要背叛我)
 

4ec2d5628535e5dd237a543876c6a7efcf1b6287.jpg

 
 
在項羽窮途末路時,劉邦(或他手下)使出了一招斃命的大絕:四面楚歌。(補充:這段歷史非常重要,史記是這樣記載的:「項王軍壁垓下,兵少食盡,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。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,項王乃大驚曰:「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」。個人也認為這個戰術太強大了,徹底把項羽的心瓦解,認為連明明應該是自己人的楚人都不可信了!)
 
項羽跟劉邦交手以來,一直面對手下背叛的問題,四面楚歌是一個關鍵點:他會認為他的根據地已經背叛他了
 
這點司馬遷沒有明確的給出實際答案,就是包含江東在內的楚地,到底有沒有倒戈背叛?從追殺項羽的人是劉邦的騎兵部隊來看,楚地未必已經倒戈。 但那不重要,重點是項羽的心態。四面楚歌之後,項羽逃走,馬上就遇到田父,就史記的筆法來說,這個田父其實是呼應四面楚歌,要加強項羽「漢皆已得楚乎」的想法。
 
=> 田父段落僅在四面楚歌事件後面。
 
這個田父應該是傳說,甚至是司馬遷的虛構,畢竟那樣的環境之下,「問一田父,田父紿曰左」不可能是準確的史料記錄,要嘛是民間傳說(加強項羽沒有天命的意思),要嘛是司馬遷在敘事中,加強四面楚歌效果用的。被騙之後,項羽威風四面的「大呼馳下,漢軍皆披靡。這明顯有加強項羽天亡我也的悲劇。
 
=> 解析:田父理論上就只是個路人甲。項羽到人生末路,連個路人甲都要騙他。無論田父是否是劉邦派的(若是的話只能說劉邦太強了),這是何等打擊?
 
 
然後其實造成項羽致命一擊的是烏江亭長。這邊史記是這樣記載的:烏江亭長檥船待,謂項王曰:「江東雖小,地方千里,數十萬人,亦足王也。願大王急渡。今獨臣有船,漢軍至,無以渡。」
 
 
那烏江亭長說了什麼?讓項羽絕望自刎?
 
江東雖小,地方千里,眾數十萬人,亦足王也。
(項羽想法:我是霸王啊,搞到只剩小小的江東,只能當江東王,天下都給我了還輸,只剩江東還有什麼用?)
 
願大王急渡。今獨臣有船,漢軍至,無以渡。
(這裡只有他有船?會不會是另一個田父?楚地都背叛我了,這亭長應該也是叛徒吧?與其被活捉,讓我轟轟烈烈的戰死吧!)
 
後面基本上就帶往項羽的絕望: 乃謂亭長曰:「吾知公長者。吾騎此馬五歲,所當無敵,嘗一日行千里,不忍殺之,以賜公。

71f000078ca2fe9cd49.jpg

 
最後漢軍再度圍剿項羽,這段歷史也是很有意思的: 令騎皆下馬步行,持短兵接戰。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。項王身亦被十餘創。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,曰:「若非吾故人乎?」馬童面之,指王翳曰:「此項王也。」項王乃曰:「吾聞漢購我頭千金,邑萬戶,吾為若德。」乃自刎而死
 
白話文就是:項羽下了馬,獨戰漢軍(啊你真的是沒有朋友= =?),竟然還是殺了漢軍數百人。在完全絕望下,看到一個老朋友:呂馬童。就問他:「你不是我朋友嗎?」。馬童居然裝不認識,只跟旁邊的將軍說:「快快快!他就是項羽」(這話聽起來很孬XD)....項羽於是說:「聽說我的頭值千金、一萬戶,就給你吧!」,就自殺了!

0DBfcl05.jpg

 
 
史記的精彩之處在於,項羽的絕望,應該是劉邦(張良、韓信)的計謀,因為他寫 「項王已死,楚地皆降漢,獨魯不下。」
 
 
 
 
 
不論楚地是否事先背叛,項羽其實還是有支持者的,至少魯國在消息到來之前,是不願意投降的。項羽本來還有希望,但因為他自己的絕望,才導致最後的失敗。與項羽的天亡我也、劉邦的天命傳說放在一起看,其實司馬遷的記載是非常豐富有層次,值得反覆咀嚼的
 
->這是因為項羽早年曾為魯公。以下為史記記載:項王已死,楚地皆降漢,獨魯不下。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,為其守禮義,為主死節,乃持項王頭視魯,魯父兄乃降。始,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,及其死,魯最後下,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。漢王為發哀,泣之而去。諸項氏枝屬,漢王皆不誅。乃封項伯為射陽侯。桃侯、平皋侯、玄武侯皆項氏,賜姓劉。
 
 
意思是:就算項羽死了,魯這塊土地仍是不願意投降的。劉邦本來都準備殺人了,最後才改用項羽的頭來告訴魯地的人:「你們的公死啦!不用玩了!」魯國的人才投降。劉邦也「假猩猩」地禮葬項王穀城。漢王為發哀,泣之而去。連項羽的親屬也不殺,反而賜姓劉得以存活。這邊要特別提到項伯這個人,在鴻門宴他是項羽叔父,卻扮演鴻門宴當中劉邦的大救星。最後也得善終,改姓劉,冊封為射陽侯。
 
 
 
 
結論:田父這個人的記載,只是個名不經傳的野史。他在項羽最危急時,故意謊報路,這是四面楚歌的一個延續:把項羽從身、到心徹底推向一個完全絕望的程度。你可以想像你如果事項羽,到那種窮途末路時候,連個路人都要騙他的感覺。(你不能體會,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XD!?)。
 
這段「奇怪的野史」,可說是把項羽雄心壯志徹底推向毀滅的一手變化。無論是否為劉邦奸詐計謀,都成為讓強大項羽倒塌的其中一個推手。當然,最後一根稻草,就是烏江亭長那幾句看似幫項羽的話了.....
 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項羽 楚漢 劉邦 田父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